(资料图)
保障力就是战斗力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这一观点都已在武器装备维修方面得到了证实。
卫国战争初期,苏联军队损失大量T-34坦克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坦克手不懂维修,日常训练中坦克维护保养工作大多交给了军工人员。战争前4个月损失1800多辆坦克的事实,让苏军猛醒,开始多措并举地提升坦克手的维修保障能力,其中包括在坦克制造厂就地培训坦克手,使他们对T-34坦克的组装工序了如指掌。
自我维修能力的提升,使苏军坦克手后来对T-34坦克的使用如臂使指,以至于德国在战后“反省”时,将“T-34坦克性能优异”列为苏军取胜的三大原因之一。
无独有偶。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,阿以双方投入的坦克数量分别为4500辆和2000辆。阿方因维修保障不力,损失了近1500辆坦克。反观以方,不仅修复了己方受损的400余辆坦克,还修复了阿方丢弃的800余辆坦克,使以方的坦克越打越多。不得不说,以方的这种维修保障能力与此后逆转战况有相当大的联系。
由此,可见维修保障能力对战争走向的影响及意义。
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战争形态的演变,当前武器装备自动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水平日渐提升,在带来更强战力的同时,也给维修保障工作带来新挑战和压力。与传统的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相比,如今的维修保障工作要做到及时、高效,尤其需要向智能化借力。
一是树立智能化维修保障新理念。引导维修保障人员在练强现有能力的基础上,向智能化借力,利用智能化技术给维修保障领域尤其是检修设施带来的新变化,培养维修保障人员在感知、判断、实施等作业全流程注入智能化元素的意识,扭转维修保障理念滞后于武器装备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面。坚持以主动跟进的“预防维修”为主,鼓励维修保障人员参与设计与大胆使用新型智能化维修设备,对武器装备的运行进行实时动态全程监控,力争对事故提前感知,防患于未然。
二是加快转变装备维修保障模式。参与研发智能化武器装备的厂家往往不止一家,对其战时修复也需要更多、更专业的技术力量。这就要求,不断强化一线官兵的自我维修保障能力,同时建立与完善向后方专家寻求远程技术支持的模式;在器材供应方面,向精准感知、随需随制、急需立得的定制式供给模式转变。
三是迭代升级装备维修保障手段。着眼今后维修保障的现实需要,构建泛在云联、精准赋能的维修保障网络体系。着眼智能生成维修保障策略,研发“人脑+电脑”相互融合、交互协同的辅助决策系统,为实施多维一体的智能化维修保障提供强力支撑。
如此多措并举,才能更好地提升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的质量与速度,保证武器装备的良好率、出动率,使武器装备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应有作用。(张翔)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世界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1 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